首页 历史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时间:2020-02-28 20:11:07 栏目:历史

导语:

范氏义庄,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..民间宗族..组织,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范仲淹创建,它以范氏宗族为单位,展开祭祖活动,同时,在宗族内履行救贫、助学、体恤等救济功能,构建了完善的宗族内部..体系,践行了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的济世精神,堪称是我国民间宗族..机构的楷模,对后世宗族..机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下面,笔者从5个方面谈谈范氏义庄。

一、范氏义庄的历史演变;

二、范氏义庄的主要内容;

三、范氏义庄的管理制度;

四、范氏义庄的历史影响;

五、范氏义庄的局限性;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范仲淹画像一、范氏义庄的历史演变

两宋时期,崇文抑武,深受儒释道多元思想的影响,上至达官贵族、下至黎民百姓,大多仁爱、向善,这为民间..机构的产生,提供了肥沃的土壤,范氏义庄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。

1.范氏义庄的创建背景。宋代时期,儒家士绅大多来自社会底层,他们通过科举考试,博得功名,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变,范仲淹也是如此。他出生于今天的苏州市吴中区,两岁丧父,家境贫寒,为了生存,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山东的朱文瀚,少不懂事的范仲淹也只能改名换姓成了老朱家的孩子。慢慢长大后,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,甚是伤感,便辞别了母亲,只身一人前往应天书院,拜师读书去了。在这期间,他缺吃少穿,孤苦无依,饱尝辛酸,但是,这无情的贫困没有打断他学习的念头,经过奋发图强,在他27岁的时候,考上了进士,踏上了仕途,随即,迎回母亲,恢复范姓,返本归宗。这段经历让范仲淹感悟颇多,也让他养成了体恤农民、乐善好施的性格,他常说:“自祖宗者,积德百余年,而始发于吾,得至大官,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,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,亦何颜入家庙乎?”皇祐二年,范仲淹贬知杭州,他考虑到苏州老家范氏一族中还有不少贫困百姓需要救济,便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了10多顷土地捐赠给老家范氏,用得来的地租帮扶同族之中的贫困户。这就是后面我们要讲到的“义田”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应天书院

2.范氏义庄的建立符合当时的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价值观。两宋时期,崇文抑武,新兴的儒士君子非常推崇儒家思想中的宗法观念,讲究“仁”、“礼”之制。作为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倡导者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仲淹,自然深受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,结合当时的敬宗收族制度,他一直想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运用实践到社会秩序改造中,尤其是想去维护宗族伦理道德,满足宗族之间的生活需求,增强宗族之间抵抗灾害风险的能力。于是,他建立义庄,积极弘扬儒家思想,践行宗法观念。

3.范氏义庄有赖于后世子孙的发扬光大。范仲淹创建了范氏义庄,可惜两年后,范仲淹就病逝了,此后,范氏义庄却在我国古代存续了长达八百多年,这离不开范氏后人的不断发扬。一方面,范仲淹的人品正直、学识渊博、身份尊贵,在宗族之中拥有很高的威望,为范氏后人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,时刻激励着范氏后人弘扬正能量;另一方面,范仲淹的三个儿子范纯仁、范纯礼和范纯粹,不仅都是朝廷官员,还都能遵从父训,继承父志,积极参与义庄事务,多次捐出自己的俸禄,为义庄的发展增添自己的力量。同时,范氏后人,不乏遵从祖训、继承祖业之人,像范氏子孙范正卿捐田80亩,所得地租用于家族祭祀活动;范良遂建立小义庄,弥补范氏义庄不足之处;康熙年间,范仲淹的十八世孙范承谟、范承勋兄弟二人捐出巨资,重修范氏义庄,让范氏义庄再塑辉煌。可以说,范氏义庄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范氏子孙的努力和奉献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范氏义庄

4.范氏义庄的一次破坏与兴起。残酷的战争往往会毁掉美好的事务,范氏义庄也不例外。北宋末年,宋金矛盾升级,战争接连爆发,范氏义庄在连年战火中,大受影响,不少子孙流落他乡,损失巨大,好在,范仲淹的老家苏州吴县并非主战场,这给范氏义庄的生存留下了喘息的机会。到南宋时期,范氏义庄的掌管人范良器重修义庄房屋,收回先前荒废的义田,恢复了生产,再加上继任掌管人范之柔重修庄规,去弊存利,逐渐提升了义庄的经营水平,完善了运作模式;到了范良遂担任掌管人时,他置田收租,建立小庄,用小庄的收入弥补范氏义庄的不足;经过多年的运作,范氏义庄才慢慢恢复了元气,有了些许生机。到了宋宁宗时期,吴县县令潜说友上书朝廷,请求在吴县建立文正公专祠,宋宁宗不仅准许建祠,还特意批复了300亩土地,这给范氏义庄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,让范氏义庄逐渐兴盛了起来。

5.范氏义庄的二次破坏与再度兴起。南宋末年,蒙古铁骑踏进中原,战乱再次来袭,范氏义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,但是,忽必烈统一中原后,提倡儒学,任用..,倡导礼制,这让范氏义庄得以稳定发展。不过,到了明朝,事态就不一样了,朱元璋下令没收了义庄2000亩的土地,流放了不少范氏族人,这样一来,不仅削弱了范氏义庄的发展力量,更是吓退了那些本想支援义庄的有识之士,这给范氏义庄带来了沉痛的打击。这还不算,到了嘉靖十七年,朝廷下令,要求义庄中的义田也要像其他民田一样正常交税,这一规定大大消耗了义庄的元气,几乎面临破产。好在,范氏后人没有气馁,范仲淹的第十六世孙范惟一担任掌管人时,曾向江南巡抚方濂请求减免义田税收,方濂虽有此意,但不敢妄下结论,于是,方濂上书朝廷,奏明此事,嘉靖皇帝才准许下调税收比例,减轻义庄负担,这样范氏义庄才有了一丝生机。后来,范仲淹的十六世孙范惟丕捐赠私产,重建宗祠,再度让范氏义庄兴盛起来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蒙古铁骑二、范氏义庄的主要内容

范氏义庄不仅修族谱、建祠堂,开展祭祖活动,它还搭建了以义田、义庄、义宅为主要内容的宗族内部..体系,以救助贫困族人为宗旨,开展各项..活动,下面,笔者围绕义田、义庄、义宅,介绍范氏义庄的创建内容。

1.“有我一口饭,就有你一口饭”的义田制度。范仲淹用自己的俸禄在苏州长洲、吴县等地购买了10多顷良田,修建了存放粮食的房屋和粮仓,将每年所回收的租金、租米发放给苏州原籍的族人作为生活补贴,提高族人的生活质量,尤其是帮扶族内贫困群众渡过难关。同时,他制定了发放原则,明确了发放对象和发放限额。他规定,苏州原籍的族人不分贫富,都可发放,但是,在外做官的人不能领取;同时,他细化了发放物品的数量,在义米的发放方面,凡各房五岁以上的男女,每天每人发给一升白米,如果是发糙米的话,另行折算;在布匹的发放方面,每人一匹布,五岁到十岁的孩子给半匹;在婚嫁丧葬方面,嫁女给三十贯,再嫁给十贯,娶妻给二十贯,再娶不给,尊长丧葬补贴十五至二十五贯,十岁至十九岁丧葬补给三至七贯;在领取义米方面,规定诸房各置米历子,每月末向掌管人领取,掌管人登记造册,按实际人口发放。范仲淹要求各房族人共同遵守这些规定,不得违反,后来,经过族人的不断捐献,义田达到了3000亩,规模如此之大,就离不开严厉的管理制度,否则,极易出现问题。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便向朝廷如实汇报了范氏义庄的情况,并请求官府能够按照国家法律处理损害义庄权益的人。宋英宗看到奏请后,批准了这一请求,命令苏州地方官府对范氏义庄进行登记备案,严格保护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宋英宗

2.“我能读书,你也能读书”的义学制度。宋朝时期,崇文抑武,是我国历史上教育比较发达的一个朝代,不管是官学,还是民间私塾,都非常普遍。范氏义庄的义学制度,是以义田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,为宗族子弟提供的一种义务教育。范仲淹去世后,他的儿子范纯仁主持修订了《续订义庄规矩》,明确规定了义学制度的要求和内容。在资助方面,凡是范氏子弟去参加科举考试的,补贴十贯,再次考试的,补贴五贯,领了补贴不去考试的,追回补贴;在教师的选用和待遇方面,挑选族内学识渊博之人担任老师,根据学员数量发放教师工资,学生满十人,老师每月可领五石糙米,学员满八人,老师可领四石糙米,学员不满六人,老师只能领三石糙米;在学员奖励方面,中举人或者补入太学的学生可以领奖励五十千文,能进入省试的,奖励一百千文,考中贡士的,追加奖励金额。这些..极大地激励了范氏子弟的学习欲望,给范氏子弟塑造了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义学

3.“有我的安身之地,就有你的栖身之所”的义宅制度。这项制度属于范仲淹首创,所需物资、钱财皆来源于义田的收入,但是,与义田的救济对象不同,义田是救济本族中的所有人员,而义宅的救济对象只限于本族内孤寡之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,给他们提供安身之所,不至于让他们流落街头,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归属感。对于这部分人,如果房屋需要修葺的话,尽量自费,实在没有能力,义庄再提供资助;而且,不能把义宅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,更不能对外租赁。另外,要特别关注义宅中收养的寡妇,为她们设立贞节牌坊,奖励她们的贞洁和节操,这样一来,就可以约束族人的言行,弘扬儒家中的“孝义”思想。

从义田、义学、义宅来看,范氏义庄具有一套完善的..体系,囊括了粮食、布匹、婚丧嫁娶、科举考试、住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,充分发挥了宗族之间的帮扶作用,提高了宗族子弟应对困难的能力,给宗族子弟打造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。三、范氏义庄的管理制度

范氏义庄作为一个庞大的民间..组织,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,才能保持正常运转,为此,作为范氏义庄的发起人,范仲淹手订《规矩》十三条,明确规定了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,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框架,随着时代的发展,范氏后人又根据实际情况,先后续订了义庄规矩,让义庄的管理制度更加严谨、更加实用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1.掌管人推举制度。范氏义庄的掌管人,就像今天的董事长,掌管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运作水平,责任重大,任务艰巨,要想义庄发展强大,就要选用一位有能力、有担当的掌管人。范仲淹在《规矩》中规定,掌管人要由公道、正派、德高望重之人担任,人选需由各房、各分支共同推举,然后,再由家族长老遴选出来,这种民主选举的方式,不仅可以确保所选之人顾大局、识大体,能够带领义庄走向繁荣,更体现出公平、公正、阳光透明。

2.人岗匹配制度。“一个好汉,三个帮”,作为一个庞大的宗族内部..组织,单凭掌管人一己之力,难以管理,还需要优秀的副手前来辅佐。到了南宋庆元时期,范氏义庄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机构,自掌庄之下,设立主奉、提管、主计、典籍、熟师等职位,各房、各支又设立房长、支长。根据《续订义庄规定》,义庄大小之事需由掌管人依规处置,即便是族内长辈,只要不在义庄任职,也不可插手义庄事务,一经发现,掌管人可以申官处理。至于提管,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理事长,负责行政和户籍;主计,相当于今天的出纳,负责出纳事务;典籍,相当于今天的会计,负责会计事务;熟师,相当于今天的司仪,负责教育族内弟子和家族祭祀活动及其一些典礼的流程安排。他们与各房长各司其职,各负其责,互相监督,密切配合,共同维护好、发展好义庄的大小事务。

3.人口登记制度。范仲淹创建义庄,就是要帮扶到每一位宗族成员,这就需要精确掌握族内的人口数量、年龄结构和动态变化,因此,范氏义庄要求实行人口登记制度,以此确定宗族成员享受..待遇的资格。这个制度规定,凡族人家中新生儿女,需在两个月内向义庄报告,说明新生儿的姓名、性别、生日、排行,甚至包括生母或者嫡母的姓氏,然后义庄的管理人,再去实地核实,经过证实后,方准登记,这样才能算得上是宗族内的正式成员,才能允许享有..待遇。至于家中有死亡人口,也要及时向义庄汇报,以免虚假冒领补贴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4.义庄管理者的绩效考核制度。范氏义庄虽是非..民间..组织,无偿帮扶宗族弟子,但是,义庄的管理者也要吃饭,也要养家糊口,所以,这一部分人可以从义庄领取工资。至于领取多少工资,就要看管理者的工作质量,而他们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取决于族众的评价,就像今天的差评、好评一样,除此之外,族众也有权揭发管理者的不当行为,交由族人处理。这就像今天所说的绩效考核制度,将管理者的工资与民主评价相结合,切实起到了民主监督作用。

5.资产保护与保值制度。范氏义庄拥有大量义田,多处义宅,还有水塘等产业,为了保护这些产业不受人侵占,范氏族人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定,一方面,不许到祖坟及其附近放羊,更不许偷砍祖坟及其附近的花草树木;另一方面,不许霸占义庄的水塘、义田、义宅等公共资产;如有违反,轻则扣罚义米、布匹等..待遇,重则送官处理。同时,为了保值,甚至升值,经过族人允许,可以将义庄剩余收入放贷给富商生息;也可以将多余房产对外租赁,收取租金;甚至还可以资助族人经营工商业,收获分成。所得资金,再买良田,作为义田之用,从而达到增值的效果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6.义田购买与租种制度。范氏义庄规定,为了避免产生纠纷,义庄购买土地时,不能购买族人自有的土地;至于租种,为了公平起见,不能将义田租赁给族内成员种植,需租给可靠的佃户租种。将义田出租后,管理人就要如实收回地租,倘若不能如实收回,就要管理人自己赔付。这样一来,就能保证地租快速回笼,不给义庄带来任何风险。

7.灾荒备粮制度。天有不测风云,即便范氏义庄拥有大量义田,但是,也不能保证每年都能大丰收。因此,范氏义庄做出了灾荒备粮制度,遇到灾荒之年,以轻重缓急的原则,分配粮食,比如,遇到极困之人,酌情增加补贴,帮助他们渡过难关。遇到丰年之时,要留出二年的储备粮;遇到灾荒之年,分发干粮,其他不支,避免义庄财产过度透支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四、范氏义庄的历史影响

范氏义庄不仅在其宗族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更是给后人的..事业带来深刻的启迪。

1.让宗族得到了繁荣的发展。范氏义庄创建初期,义田数量只有十多公顷,经过后人的不断捐赠和发展,到了清朝宣统年间,已达到了五千三百多亩。这项义田制度养活了大量范氏后人,由义庄初建之时的90口人逐渐发展成名门望族,并借助义学制度先后培养了大批进士、朝廷官员等栋梁之才,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大家世族的地位和名望。

2.为后继义庄树立了榜样。范氏义庄依靠其严谨的管理制度,和族众的共同努力,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续了八百多年,为后继义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,可以称得上是后继义庄的典范。在南宋时期,其他姓氏,按照范氏义庄的规矩建立了属于自己家族的义庄,一时间,义庄甚是普遍,在南宋时期,有史记载的义庄数量已到了四十多家,规模虽有大有小,但已遍布南宋各地。后来,范氏义庄经历了多次战争,甚至是改朝换代,中间有过低谷时期,但经过范氏后人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争取,范氏义庄逐渐得到了历朝皇权的认同,到了清朝康熙时期,康熙帝亲自手谕“济世良相”,赐予范氏义庄,并将范仲淹列为国家圣贤之一,与孔孟、朱熹同列,此时,范氏义庄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时机;到了雍正时期,雍正帝更是下达圣谕,鼓励发展义庄,帮扶贫困群众,这对义庄来说,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,使范氏义庄及其其他宗族的义庄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3.弘扬了儒家思想。儒家思想一直弘扬“仁”、“礼”、“孝悌”等价值观念,范氏义庄济困百姓、尊重贞操妇女,可以说,范氏义庄的善举是儒家思想的一种显现;尤其是范氏义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绵延不绝,更是将“仁”、“礼”、“孝悌”等观念贯穿于历朝历代,也贯穿在了古代慈善事业中,成为了当时社会中践行儒家思想的风向标,引领各族竞相推崇。五、范氏义庄的局限性

范氏义庄的出现,不仅将范氏后人团结地凝聚了一起,更是给范氏后人塑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,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子孙,但是,凡事都有利弊,范氏义庄也概莫能外,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。

1.救助范围比较狭隘。范氏义庄是宗族内部的..组织,只有宗族成员才可以享受义庄..,当然,范氏宗族的外姓亲戚如果有难,也能享受很少的..补贴,不过,非亲非故的外姓人员就不能有这个待遇了,因此,范氏义庄的救助范围是比较有限的,并不能给其他贫困人员带来..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2.只是救助,不能扶志。范氏义庄的财产属于宗族共有,一方面,不能将义田租赁给族内弟子种植,另一方面,义田收入分配给族内弟子,补贴家用。这种输血式的救助方式,只是一味的用物质帮扶族内弟子,并不能提高族内弟子的主观能动性,也没有对族内弟子展开技能..,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。因此,这种救助方式并不能帮助族内弟子拔掉贫困之根,也不能帮助贫困子弟彻底摘掉贫穷的帽子,反而让缺乏志气的贫困子弟产生了依赖心理。

3.规矩很严,束缚了族众的思想。范仲淹建立义庄之后,便手订规矩十三条,后人又先后续订规矩,可以说这套规矩非常严格,也非常细致,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族人们的行为准则,这种规矩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族众的思想和行为,以寡妇为例,义庄对待恪守贞操的寡妇确实不错,包吃、包住,还给立贞节牌坊,以示表彰,但是,倘若改嫁,就会受到族人的歧视。其实,守寡之人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,如此严格要求,未免限制了守寡之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和梦想。

先天下之忧而忧:范仲淹济世精神的“义庄”实践

结语:

范仲淹创建的范氏义庄,不仅救助了族内子弟,更是践行了儒家思想中的价值观念,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,但是,它以严谨的救助制度,开创了民间非..慈善组织的先河,并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续了长达八百多年,深深影响着后世宗族..组织的发展,这一宝贵的无形资产可以称得上是后世宗族..组织的典范。

相关文章